登录|  EN|
分析后质量指标——危急值

发布时间:2024-01-31 浏览次数:491

    危急值一词最早是1972年由美国George D.Lundberg教授提出,现已被世界各地所采用。危急值定义为如果临床不及时进行干预,可直接危急患者生命安全的实验室检测值[1]。

    作为检验过程分析后的质量指标,危急值报告是否及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提高对危急值的认识,并规范其临床应用,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22)》7.4.1.3危急值报告中明确指出,当检验结果处于规定的危急值限制时:a)根据可获得的临床信息,尽快通知用户或其他授权人;b)记录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日期、时间、责任人、通知的人员、通知的结果、通知准确性的确认,及在通知时遇到的任何困难;c)但无法联系到责任人时,应制定实验室人员的逐级上报程序[2]。所以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必要的。

    危急值的制度应包括:危急值项目的选择、危急值界限的确定、危急值的识别、危急值的接收、危急值报告监控、评估与调整。


1、危急值项目的选择
    不是检验科所有开展的实验项目都需要设立危急值,危急值增多反而会降低临床对于这些数值的警惕性,也会增加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中国医院协会在《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危急值”项目至少应包括有血钙(Ca)、血钾(K)、血糖(Glu)、血气(PH、PCO2、PO2)、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
    “危急值”项目的选择还应由临床科室、检验科、护理部、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等人员共同确定。


2、危急值界限的确定
01以“医学决定水平”为基础,提出危急值界限;
02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性别来设置不同的亚组;
03还应考虑本实验室检测系统的生物参考区间;
04与临床医师讨论,特别是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肾内科、血液科和消化科等科室医师达成共识。


3、危急值的识别
01做好危急值相关培训,提高检验人员对危急值的敏感性和责任意识;
02完善的质量管理,争取在检验环节“识别”出危急值,减少“复测”,缩短对临床报告的时间;
03通过自动化系统、LIS等信息化工具,自动识别危急值,通过在界面中颜色的变化、提示音等主动提示检验人员;
04做好分析前的操作培训,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假危急值的产生。


4、危急值的报告
01制定合理的报告通知流程,针对不同科室(如急诊、门诊、住院等)明确报告接收人。对所有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危急值报告的知晓率,规范危急值报告;
02明确报告时间,一旦出现危急值,多少分钟内通知临床;
03危急值报告可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方式进行通知。应以电话为首选通知方式。报告后均需得到接收人确认,如在其他方式通知未收到接受确认消息时,实验室必须立即电话报告;
04危急值报告信息至少应包含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报告时间(精确到分)、报告实验室、报告人全名及工号、接收人全名与工号,并记录完整。


5、危急值报告监控、评估与调整
    临床实验室应定期评估危急值报告体系和其执行情况,并通过与临床科室、护理部、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参加的危急值报告体系评审会,或通过发放调差问卷,决定是否增加或删减危急值项目、是否修改或如何修改危急值界限、路径等问题。

    在《临床检验危急值规范化管理京冀专家共识》中,将危急值质量指标分为一级质量指标和二级质量指标。

    一级质量指标主要用于室间及室内危急值管理的质量评价,目的在于监控整个危急值的报告过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级质量指标主要用于室内危急值管理的质量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医疗机构改进危急值管理,优于危急值报告流程[1]。


目前危急值管理在中国已成为重要的医院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各级医院的重视。对于危急值制度,还应结合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危急值项目与危急值界限等信息。医院的一切都是为了患者服务。危急值识别的越早,对临床的价值就越大,对患者的帮助也就越大。

附表1  危急值项目和报告界限[4]
注:*项目代表共识组推荐的核心项目,其余为略宽的推荐项目;②卫生计生委《患者安全目标》要求开展的项目;③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11年调查了600家临床实验室的结果;④CAP2007年调查了163家临床实验室的结果;⑤CAP2002年调查了623家临床实验室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临床检验危急值规范化管理京冀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3):158-163
[2] ISO.Medical laboratories-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15189-2022[S].2022

[3] 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S].2007

[4] 检验危急值在急危重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成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0):1088

北京水木济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C)2022-2023 京ICP备2021004626号-1